VPCC-01 義工專業培訓

1. 完成75%課程學員,頒發香港兒童啟迪協會課程修讀證書 2. 完成50小時或以上社區服務頒發社會福利署義工運動證書 3. 完成75%課程學員或有相關培訓及80%實習義工支援經驗,協會頒發專業義工證書 

義工經歷 - 親身理解不同人士的需要 關雋亮

張貼者:2014年9月22日 晚上9:57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 已更新 2015年5月29日 下午4:01 ]

回想起只加入了香港兒童啟迪協會一段短時間, 已獲益良多。 協會努力聯繫外間團體機構,協辦多元化的義工訓練及活動,令我有機會多方面參與其中。透過 親身參與義工活動及與各界交流,我增強了對服務對象的了解,明白他們面對的需要和所面對的問題,亦對他們有全新的感受和體驗。 


還記得曾經參與了育智中心的小組,與輕度智障的參加者一起進行活動。之前從未接觸過智障人士,心情有點緊張,擔心他們有著「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行為 和情緒,不懂「處理」他們,故有點害怕與他們的相處。但是,當走進小組活動室的一刻,我卻有著意想不到的體會。他們是如此的熱情向我和其他義工打招呼, 也非常主動和我們聊天,面帶笑容,充滿善意,氣氛十分融和,感覺非常舒服。 從整個小組過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純真。即使他們的確有著一些稍為「異 於常人」的行為,但他們並不可怕,因為他們是善良的。 

那次經歷令我時刻反思,我深深明白到我們不應帶著有色眼鏡以奇異的目光看待 他們。社會上只是充滿「不同」的人,而且人並沒分高低,反而應互相學習,互相欣賞,亦會發現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地方。 

我認為只要社會能夠多理解不同人士的需要,提升整體意識,攜手合作,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平等共融的社會。

義工活動反思 陳巧盈

張貼者:2014年7月8日 下午6:38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 已更新 2015年5月29日 下午4:00 ]

自閉症青年的小組藝術治療-義工活動反思  陳巧盈

  一年多前,我最初在教育文憑必修的「支援特殊學習需要的中學生」的一科,接觸自閉症的資訊。教授列出自閉症人士的特徵,然後播放相關人士的網上短片,再讓我們討論如何與自閉症學生相處,內容大概是要有耐性、為學生培養一個穩定的學習習慣之類。

  而今年年初,我在一間支援自閉症人士的組織做義工,協助他們舉辦藝術治療小組。

  是次小組,每次約有八至十個年約十二至二十歲的青年。除了一個八歲左右的女孩,其他都是男性。每次活動時間三小時,一半時間為藝術治療、另一半時間則是身體訓練。早上十點,姑娘拿來同學的A3名牌,提醒他們向義工自我介紹並互祝早晨。

  治療師很善於運用不同的材質,讓同學有多元的觸感經驗。第一次,我們弄了個黏土堆報紙山。我們首先用報紙扭成一團,用膠紙固定,然後大家雙手把微濕的黏土,一股腦兒堆在報紙上。治療師說,有些自閉症兒童不喜歡黏土的濕漉漉,所以更要鼓勵他們嘗試一下。幸好,他們都樂意接觸那團淺啡色泥土,揉搓一番後便把它壓在山上。

  然後,治療師說,山上有不同的動物,大家可以製作不同的動物黏土放在山上。動物的外形神似與否其實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猜想山上會有什麼動物、嘗試把泥土搓到想像中的樣子,然後向其他人說明動物的名稱和行為。大部分的學員對「山上的動物」沒有概念,只是把泥土拍打上去。然而,當義工指著山上的一塊塊黏土問問題時,例如,「這是羊嗎?」、「牠在吃草嗎?」,他們便開始回應我們。他們不懂得敍述動物的故事,但努力作出簡單的回應。有些學生會高聲說「是」、有些則點點頭。然而,同學最有興趣的環節應該是破壞性的創造:揮拳打扁山上的動物,把黏土搓平成一片。

  儘管引導同學做假想遊戲並不容易,治療師仍然鼓勵他們思考生活遇到的物件和細節,並再現它們。在另一次活動,她在牆上貼了幾張顏色紙,並命名為公園和超級市場等地方。每個學生都可以拿顏色筆在上面畫東西。能力較強的,會在上面具體地畫出他們喜歡的東西。高瘦的亞明特別喜歡足球,所以畫了幾個穿著球衣的人在踢球(球衣上都有不同的數字),甚至連波褲的條紋和襪子的縐摺都畫得非常清楚。一些則在紙上畫圓形,當你問他們在畫什麼,他們有些能以單詞道出自己喜歡的食物如朱古力,再親自用文字說明他們;有些則重複地畫著他們喜歡的線條。有時我們能引導他們試試繪畫不同的東西,但他們對於規律往往頗為堅持,而且樂在其中。

  在自閉症的活動小組,我發覺讓學生熟習活動的流程,至少和活動的內容同樣重要。有些程序對於義工來說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對於他們建立社交的禮儀卻是相當關鍵。例如,祝早安、洗手、把垃圾放在垃圾箱。又例如,藝術治療開始前,同學要兩至三人一組,合作把長桌搬到活動室的中間;活動終結後,他們要抺枱,把桌子搬回原位。由於同學懶於把長桌抬高,桌腳的金屬常常與地面磨擦,發出刺耳的吱吱聲。這真是我最厭惡的時候。我常常有衝動把整張桌舉起,幫他們搬好,以避免這恐怖的聲音。然而,我還是克制了這個衝動。這個搬桌的過程、這些重複的提醒(不要偷懶,把檯腳舉起,與同伴分享桌子的重量),其實與他們早上講早晨,以及玩弄黏土一樣重要。他們未必能理解責任和禮貌為何,但他們學習用行動,符合社會對於人們負責任和禮貌的期待。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有耐性的義工,但我開始感受到,面對自閉症人士需要的耐性為何。

特殊教育網站 - 啟學網

張貼者:2014年1月21日 上午10:09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 已更新 2014年7月8日 下午6:39 ]

我是一名老師,我在校內需要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過程中真的需要業內人事的幫助,才能協助學生有效地學習及支持有需要的家長。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就是其中一個機構能幫助我們的,特別是這機構的網站更能協助老師及家長去面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 

曾經有家長向我表示擔心自己的孩子有自閉症傾向,她不知如何是好。我建議他使用香港兒童啟迪協會網站中 “查詢兒童評估或訓練” 部份的 “查詢兒童評估及訓練及網上自閉症檢測”。家長可以初步自行為孩子作檢測,然後再向網站查詢作正式評估及訓練的途徑及方法。之後,家長表示網站義工給了她很多有用資訊,這樣減低了她的傍惶感。除此以外,網站 “下載講義” 部份,亦包括了以下很多有用的資訊。

  • 認識及治療言語發展
  • 認識及治療自閉症 
  • 認識及治療讀寫障礙
  • 認識及治療專注力不足
  • 認識過度活躍症 
  • 辨識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這些知識對老師及家長都很重要,我們會更明白孩子的需要,亦更能接受他們的行為反應,這有助我們更願意協助有需要的孩子成長。

作為老師的我,日常教學工作是非常忙碌的,但我仍需要不斷學習更多新的教學方法,和知道世界各地在特教方面的發展,以助我能更有效地教導這些孩子。香港兒童啟迪協會網站在這方面就幫助了我很多。網站中 “主題分類” 部份是上載世界各地有相關重點詞語的文章及新聞。如我按此部份 “閱讀困難” 便可看到國內、英國及澳洲等國家的文章。這助我了解世界各地有關 “閱讀困難” 的情況。

網站亦定期上載本港各大學院及機構舉辦特教的講座及課程資料,以便各界人仕報讀,這能提高社會人仕對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關注。不但如此,機構亦會提供義務工作機會及專業義工培訓,讓各界有心人學習更多專業知識及有機會接觸這些孩子。

在這我真的要多謝各位香港兒童啟迪協會網站義工,令這網站能發揮這麼大的效能。

文 : 朱俊玲老師 VPCC-01學員

參加 2013-12-01「正向行為支援義工專業培訓-IV」導修課分享

張貼者:2013年12月18日 清晨7:45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 義人啟迪 已於 2018年1月5日 晚上7:16 更新 ]

今日的專業義工訓練課程非常充實,因為請來了三個不同機構的同工,與我們分享他們在特殊教育工作上的經驗之談。他們提到當中的過程有苦有樂。雖然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反而更努力,更用心找出問題所在,從而制訂解決的方案。 相信這與他們本著服務有需要人士的善心不無關係。 就讓我們從他們的真誠分享,細味箇中的點點滴滴! 

首先與我們分享的是兩位第一屆義工專業訓練( VPCC-01) 的同學,分別是 林晴楓 和羅詠文,現正就讀香港大學。 她們聯同另外兩位同學成功申請了一項融合教育基金,推行一個名為「愉快學習之旅」的服務計劃。這個計劃有兩大目的:其一是協助自閉症及聽障兒童融入社會,其二是提升中學生對自閉症及聽障的關注。計劃的服務機構為育智中心(自閉症)和聾人協進會(聽障),服務對象分別為自閉症及聽障小學生。因應計劃目的一,這四位大學生設計了五次活動,包括集體遊戲、煮食、 繪畫、手工和參觀活動等。另外因應計劃目的二,她們招募一些中學生當義工,給予他們訓練及帶領他們進行服務。 在過程中,縱使幾位大學生已作事前準備, 仍免不了遇到困難:很難招募義工, 不易掌握服務對象對遊戲的理解、溝通能力和獨特性格, 以及對突發事情的處理等。她們認為
當中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可見要推行高質素的義工服務,需要更全面的準備功夫。 


第二部分導修課由多年服務特殊障礙人士、現職社福機構的專業職業治療師李帶倫小姐 Alen, 為我們講解職業治療與自閉症。業治療應用於有功能障礙的人士,改善他們現有情況以達致獨立生活的目標,在日常生活技能、消閒和工作得到平衡。自閉症則是一種長期發展障礙,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缺損,在溝通、社交和行為等三方面均出現障礙。 醫學上仍未找出明確的自閉症成因,卻認為並非單一原因,當中涉及腦神經、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自閉症的特徵與行為,包括社交及人際障礙、語言及溝通障礙、重複及刻板式的行為和興趣等。 Alen 亦詳細講解治療自閉症的TEACCH 結構性教學策略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 的五大原素為視覺結構、工作系統、程序表、環境和常規。其教育原則建基於強項和興趣、取長補短、以視覺強項去補足聽覺記憶不足。 在展望方面,包括一些外在有組織性的支援, 以及教導自閉症人士新技巧, 並期望更多有心人繼續努力研發, 令更多自閉症人士能接受這種有效治療, 讓他們快樂地能融入社會, 與我們一起成長。
  

最後一個部分,由資訊科技 (IT) 管理經驗豐富、 熱心將自己的專業貢獻於特殊教育工作上的 IT 達人
崔煒韜先生
 Richard,與我們分享現今科技在特殊教育工作上的應用。近年來平版電腦可說是最普及的 IT 工具。它的好處是攜帶方便、功能強大和價格相宜;不但功能多樣化,可應用於學習、 娛樂和支援日常生活。它亦是潮流用品,運用時也不會像以前的儀器般惹人注目。跟平版電腦相互配合, 就有專注特殊教育方面的流動應用程式 (Mobile Apps)。它的分類非常全面,例如以特殊需要分類:就有視覺、聽覺和智力等;以功能分類:如溝通、互動、 測驗和治療等;以用家分類:如家長、小朋友、 老師和治療師等。

文 : 鄭珮婷 VPCC-02 學員

參加 2012-08-29「教導自閉症兒童及讀寫策略」計劃 發佈會之分享

張貼者:2012年9月20日 晚上11:05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 已更新 2015年5月29日 下午4:02 ]

今次是我第一次參與香港教育學院所舉辦有關SEN學童的講座,希望可以更了解特殊學童在學習上的需要。幸運地在這次講座真的認識了很多日校老師實證有效幫助SEN學童的學習法,讓我在此向大家分享當天的內容吧!這個活動分開上下午兩個部分,而主講的嘉賓都是參與計劃之學校的代表老師、社工及言語治療師。他們主要分享了推行計劃時的困難,過程和最後的成果。

     上午的重點是透過教導自閉症兒童認識及處理情緒,從而讓他們明白及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由於自閉
症兒童缺乏解讀情緒、表情等等的特點影響其社交,因此這套教材的設計主要是探討不同的情景,然後由老師以不同的技巧去引領學生代入情景中的主角去思考、判斷其行為。最後再利用這種模式處理日常生活所面對的衝突或問題。雖然當中只包含幾個步驟,但老師都需要運用上不同的技巧去協助或訓練學生熟練以此模式思考;例如:六何法、思考窗、多感官學習法等觀看完情景卡通短片後,首先老會以六何法引導學生去了解整個情景。這個步驟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先確保他們清楚明白情景才能繼續探討。之後老師會要求學生嘗試代入情景中主角的身份,思考主角的想法,願望和實際情況。透過比較願望和實際情況,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主角當時的情緒和感受,繼而思考主角的下一步的行動是否正確。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以思考窗、多感官學習,例如有一間學校的老師利用動作及口號來潛移默化學生冷靜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想法。

下午的講座集中分享各校對於協助讀寫障礙學童閱讀中文文章的電子軟件、創意寫作的指導技巧。學校分享了不同的學習法,例如上午也有提及的多感官學習法、概念圖、3D﹝立體﹞閱讀法等。不同的學習法能協助老師因應學生在語文上的困難,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法。首先,3D﹝立體﹞閱讀法和概念圖都針對學生缺乏從文章提取資料的技巧,教導學生找出中心詞和重點,整合記敘六要素組織出整個故事。在寫作方面,學生可利用多感官學習法去創作故事。我們可以運用聽覺,讓聲音變故事,例如聽見小孩的笑聲,可以想像出開心的事情,創作出有趣的故事。其實教導讀寫障礙學童閱讀時需要留意的重點跟教導自閉症學童處理情緒十分相似,都是教導他們以一個特定的程序或模式去思考,找出文章重點。

「教與學,相得益」,這句說話是由某小學老師用來總結他們多年來的成果。雖然句子簡短易明,但卻令我們反思不少。希望日後我們做義工的時候都抱著這個態度,努力向前。大家加油!

 相片﹕來自北京的蘭紫老師義工林晴楓 Grace ( 右方 )

我愛遊戲人間 - 撰文:劉麗華

張貼者:2012年9月20日 晚上10:21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 已更新 2015年5月29日 下午4:04 ]


遊戲究竟對兒童有多重要?在遊戲過程中,是否要讓兒童學到些甚麼?家長跟小朋友一起玩,是好是壞?
自從2009年香港兒童啟迪協會推出「啟迪童心特使計劃」至今兩年多,義工們曾十多次到不同的幼稚園跟小朋友玩遊戲。計劃由原初的構想至實踐,到現時考慮加入新元素,義工們一直都積極參與。以下我們找來兩位不同階段的組長,分享她們的看法,並解釋為何愛上「遊戲人間」。

培育多元發展
問:Mandy,據悉是你們主動找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幫忙籌辦這個活動,當初為何有想法到幼稚園跟小朋友玩遊戲?

張:2009年我們一班香港中文大學的在學「扶青社」社員,為競選董事局而希望推出一些與小朋友相關的服務性項目,在網上找讀寫障礙相關機構時而認識了香港兒童啟迪協會。
    經與協會的總幹事黃筱錦先生和顧問潘偉智博士商量後,覺得若將服務的對象限於某類群組會出現標籤效果。同時潘博士亦提到:小朋友應該有多元化的發展,而遊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於是我們改變了計劃,服務一般小朋友。

問:Christina,你怎樣開始參與「啟迪童心義人同行」計劃?

楊:我在2010年9月,透過Google搜尋器在網上找有關兒童義工服務,而認識了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其後參加了協會舉辦的連串培訓課程,才作義工服務。事實上,很少機構會為義工作培訓,才推出服務的。


讓小孩發揮創意
問:協會在事前提供的一些培訓,是否對活動有幫助?

張:有幫助,尤其讓我們作一些思考,例如調適活動內容的深淺程度。原初我們構想了一些滿以好玩的遊戲,但於2009年5月31日第一次在社區會堂“實戰”時卻發現,有些遊戲對幼稚園高班 (K3)的小朋友過份艱深,原來簡單的遊戲如《火車過山窿》,已足夠讓他們玩個不亦樂乎。有一點是潘博士特別提醒我們:「在遊戲過程中,不要限制小朋友的創意,應讓他們盡情發揮。」

問:聽說原初你們想為小朋友做遊戲輔導,後來為甚麼卻打消了這個念頭?

張:培訓的過程中令我們的思想起了變化。如剛前所說,第一次在社區會堂“實戰”的經驗,有家長帶同年紀很小的朋友來,他們一直離不開父母而無法融入一大群人中參與集體遊戲。其後於去年(第二次的社區會堂“實戰”的經驗中,則聽到較大的小朋友說不願在父母面前玩,因為他們不想父母看到自己原來可以玩得那麼「癲」。
    現在於幼稚園進行的活動,基本上父母只帶小孩來卻沒有參與,而老師們因要維持秩序也沒有參與。

(按: 第一次在社區會堂遊戲活動於2009年5月31日於(魚則)魚涌社區會堂舉行。第二次在社區會堂遊戲活動於2010年11月6日於油麻地梁顯利社區會堂舉行。)

問:由「中大扶青社」義工舉行這類活動已進行多少次?
張:約有7至8次,參加的小朋友年齡大部為4至5歲。

問:Christina,由協會招募「啟迪童心特使」義工舉行這類活動已進行多少次?
楊:至今有4次,參加的小朋友大部份為4至5歲,但最近一次有三十多人,包括兩批不同年,我們義工與較小(3-4歲)的一批玩,他們很喜歡唱遊,主動跑出來唱歌。

走進幼兒間
問:到幼稚園跟小朋友玩之前有何準備? 如義工人數、小朋友的比例、遊戲種類、校方溝通 (場地考察以了解設施)等....

張:我們希望按每名義工對兩名小朋友的比例,所以每次活動要有6-7名義工參與才行。我們都是中大的同學,在活動前要他們參加培訓,並囑咐他盡量讓小朋友發揮,尤其在畫畫的環節,不要教小朋友甚麼,不論小朋友用甚麼顏色,如何構圖。沒有參加事前培訓的義工,就不免會犯上要教小朋友甚麼的毛病。(天空應該是藍色......)

楊:我們那批義工來自不同背景,每次有個6-8人來,又其中的4-5位幾次都有來。由於我跟一些義工之前愫未謀面,而到訪服務的幼稚園及小朋友每次都不同,所以每次都有新鮮感。雖然事前已與幼稚園代表聯絡,對場地點了解,但仍要有心理作臨場應變。例如最近兩次的幼稚園,就沒有專設的活動室供應用,只好在課室玩遊戲,為了安全起見,唯有分小組進行。


張:張凱敏 (Mandy)───前中大扶青社義工

楊:楊永賢 (Christina)─── 啟迪童心特使義工

重新認識遊戲

問:這活動有否給你一些特殊的感覺?

張:現在的小朋友所學習的知識好像多了,但休閒卻少了且課餘的壓力仍大。雖說我們的活動要讓小朋友盡量發揮,但我們仍想在過程中灌輸一些與人相處的正確的態度如要有禮貌,在適當情況下要說「多謝! 」、「唔該! 」或「對唔住! 」等。我們希望在遊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訊息傳給他們。

問:Christina,你作為一子的母親有哪些特殊的感覺?

楊:以前我知道遊戲對小孩是重要的,故當兒子幼小時會與聯絡其他家長,各自帶自己的孩子出來一起玩。當時只讓小孩子們自己玩,我本人沒有參與。但透過「啟迪童心特使義工計劃」的講座和活動參與,我才醒覺原來遊戲對人生的發展很有關連。有點可惜的是:13歲的兒子現時迷小說和踢足球,我已較難參與其中了。


享受過中樂趣
問:雖然「中大扶青社」不再延續這個工作項目,但甚麼驅動你和數位同學仍會繼續參加這個義工服務?

張:由「中大扶青社」留下來繼續參加這個義工服務的有6至7位同學,每次是不同人。作為八十後,同學們並非獨生子女,與小朋友玩亦覺得駕輕就熟,他們因享受與小朋友玩遊戲的過程而繼續來。由於我們即將畢業,要為前路而籌謀;但大家認為這項服務給他們的得著是:玩的遊戲雖然簡單,可是多年來沒有如此開心的體驗!

問:Christina,據知你仍會繼續領導這個的義工服務,且計劃擴大服務範圍。動力又何來?

楊:以往由於多數為大家庭,小朋友自己已可組織起來玩;現在普遍為只有一至兩名孩子的小家庭,小朋友多數感到很孤獨。加上在幼稚園內一位老師要照顧多個小朋友,而父母看重學業多於遊戲,故此幼稚園的小朋友不一定有機會玩集體遊戲。「啟迪童心特使義工計劃」因有多名義工的參與,可讓小朋友在足夠的照顧下玩個痛快。

其實,我們的義工見到小朋友玩得開心,就會很投入。他們當中有教學助理,有人計劃讀與兒童相關的課程,也有專修讀言語/聽覺的。他們對於遊戲的種類和服務的對象,都提供了一些意見,可作為日後是項服務的參考。

1-6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