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 工 分 享‎ > ‎

我愛遊戲人間 - 撰文:劉麗華

張貼者:2012年9月20日 晚上10:21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 已更新 2015年5月29日 下午4:04 ]

遊戲究竟對兒童有多重要?在遊戲過程中,是否要讓兒童學到些甚麼?家長跟小朋友一起玩,是好是壞?
自從2009年香港兒童啟迪協會推出「啟迪童心特使計劃」至今兩年多,義工們曾十多次到不同的幼稚園跟小朋友玩遊戲。計劃由原初的構想至實踐,到現時考慮加入新元素,義工們一直都積極參與。以下我們找來兩位不同階段的組長,分享她們的看法,並解釋為何愛上「遊戲人間」。

培育多元發展
問:Mandy,據悉是你們主動找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幫忙籌辦這個活動,當初為何有想法到幼稚園跟小朋友玩遊戲?

張:2009年我們一班香港中文大學的在學「扶青社」社員,為競選董事局而希望推出一些與小朋友相關的服務性項目,在網上找讀寫障礙相關機構時而認識了香港兒童啟迪協會。
    經與協會的總幹事黃筱錦先生和顧問潘偉智博士商量後,覺得若將服務的對象限於某類群組會出現標籤效果。同時潘博士亦提到:小朋友應該有多元化的發展,而遊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於是我們改變了計劃,服務一般小朋友。

問:Christina,你怎樣開始參與「啟迪童心義人同行」計劃?

楊:我在2010年9月,透過Google搜尋器在網上找有關兒童義工服務,而認識了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其後參加了協會舉辦的連串培訓課程,才作義工服務。事實上,很少機構會為義工作培訓,才推出服務的。


讓小孩發揮創意
問:協會在事前提供的一些培訓,是否對活動有幫助?

張:有幫助,尤其讓我們作一些思考,例如調適活動內容的深淺程度。原初我們構想了一些滿以好玩的遊戲,但於2009年5月31日第一次在社區會堂“實戰”時卻發現,有些遊戲對幼稚園高班 (K3)的小朋友過份艱深,原來簡單的遊戲如《火車過山窿》,已足夠讓他們玩個不亦樂乎。有一點是潘博士特別提醒我們:「在遊戲過程中,不要限制小朋友的創意,應讓他們盡情發揮。」

問:聽說原初你們想為小朋友做遊戲輔導,後來為甚麼卻打消了這個念頭?

張:培訓的過程中令我們的思想起了變化。如剛前所說,第一次在社區會堂“實戰”的經驗,有家長帶同年紀很小的朋友來,他們一直離不開父母而無法融入一大群人中參與集體遊戲。其後於去年(第二次的社區會堂“實戰”的經驗中,則聽到較大的小朋友說不願在父母面前玩,因為他們不想父母看到自己原來可以玩得那麼「癲」。
    現在於幼稚園進行的活動,基本上父母只帶小孩來卻沒有參與,而老師們因要維持秩序也沒有參與。

(按: 第一次在社區會堂遊戲活動於2009年5月31日於(魚則)魚涌社區會堂舉行。第二次在社區會堂遊戲活動於2010年11月6日於油麻地梁顯利社區會堂舉行。)

問:由「中大扶青社」義工舉行這類活動已進行多少次?
張:約有7至8次,參加的小朋友年齡大部為4至5歲。

問:Christina,由協會招募「啟迪童心特使」義工舉行這類活動已進行多少次?
楊:至今有4次,參加的小朋友大部份為4至5歲,但最近一次有三十多人,包括兩批不同年,我們義工與較小(3-4歲)的一批玩,他們很喜歡唱遊,主動跑出來唱歌。

走進幼兒間
問:到幼稚園跟小朋友玩之前有何準備? 如義工人數、小朋友的比例、遊戲種類、校方溝通 (場地考察以了解設施)等....

張:我們希望按每名義工對兩名小朋友的比例,所以每次活動要有6-7名義工參與才行。我們都是中大的同學,在活動前要他們參加培訓,並囑咐他盡量讓小朋友發揮,尤其在畫畫的環節,不要教小朋友甚麼,不論小朋友用甚麼顏色,如何構圖。沒有參加事前培訓的義工,就不免會犯上要教小朋友甚麼的毛病。(天空應該是藍色......)

楊:我們那批義工來自不同背景,每次有個6-8人來,又其中的4-5位幾次都有來。由於我跟一些義工之前愫未謀面,而到訪服務的幼稚園及小朋友每次都不同,所以每次都有新鮮感。雖然事前已與幼稚園代表聯絡,對場地點了解,但仍要有心理作臨場應變。例如最近兩次的幼稚園,就沒有專設的活動室供應用,只好在課室玩遊戲,為了安全起見,唯有分小組進行。


張:張凱敏 (Mandy)───前中大扶青社義工

楊:楊永賢 (Christina)─── 啟迪童心特使義工

重新認識遊戲

問:這活動有否給你一些特殊的感覺?

張:現在的小朋友所學習的知識好像多了,但休閒卻少了且課餘的壓力仍大。雖說我們的活動要讓小朋友盡量發揮,但我們仍想在過程中灌輸一些與人相處的正確的態度如要有禮貌,在適當情況下要說「多謝! 」、「唔該! 」或「對唔住! 」等。我們希望在遊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訊息傳給他們。

問:Christina,你作為一子的母親有哪些特殊的感覺?

楊:以前我知道遊戲對小孩是重要的,故當兒子幼小時會與聯絡其他家長,各自帶自己的孩子出來一起玩。當時只讓小孩子們自己玩,我本人沒有參與。但透過「啟迪童心特使義工計劃」的講座和活動參與,我才醒覺原來遊戲對人生的發展很有關連。有點可惜的是:13歲的兒子現時迷小說和踢足球,我已較難參與其中了。


享受過中樂趣
問:雖然「中大扶青社」不再延續這個工作項目,但甚麼驅動你和數位同學仍會繼續參加這個義工服務?

張:由「中大扶青社」留下來繼續參加這個義工服務的有6至7位同學,每次是不同人。作為八十後,同學們並非獨生子女,與小朋友玩亦覺得駕輕就熟,他們因享受與小朋友玩遊戲的過程而繼續來。由於我們即將畢業,要為前路而籌謀;但大家認為這項服務給他們的得著是:玩的遊戲雖然簡單,可是多年來沒有如此開心的體驗!

問:Christina,據知你仍會繼續領導這個的義工服務,且計劃擴大服務範圍。動力又何來?

楊:以往由於多數為大家庭,小朋友自己已可組織起來玩;現在普遍為只有一至兩名孩子的小家庭,小朋友多數感到很孤獨。加上在幼稚園內一位老師要照顧多個小朋友,而父母看重學業多於遊戲,故此幼稚園的小朋友不一定有機會玩集體遊戲。「啟迪童心特使義工計劃」因有多名義工的參與,可讓小朋友在足夠的照顧下玩個痛快。

其實,我們的義工見到小朋友玩得開心,就會很投入。他們當中有教學助理,有人計劃讀與兒童相關的課程,也有專修讀言語/聽覺的。他們對於遊戲的種類和服務的對象,都提供了一些意見,可作為日後是項服務的參考。
Comments